安徽女村官的扶贫“三步曲”

发布时间:2017-09-24 编辑:莹莹

  “村民田某某今年74岁,患糖尿病多年,因病致贫……”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胡庙村的办公室里,第一书记蒋雪梅认真书写着扶贫日记。以下为您带来安徽女村官蒋雪梅的扶贫“三步曲”的相关内容,欢迎浏览!

安徽女村官蒋雪梅的扶贫“三步曲”

  3年前,蒋雪梅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就职于胡庙村,开始接触扶贫工作。因病、因残或者其他原因致贫的贫困户,让她深受触动,又不乏感慨。

  “为什么穷?如何甩掉贫困的帽子?”对于这些问题,蒋雪梅在心里一遍遍分析着。

  倾情付出,扶贫须先暖心

 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,经过三年的历练,蒋雪梅从起初村民眼中的外人,变成了他们身边的亲人。“她真是个好人。”每次来到胡庙村陈侠芳的家,老人都会紧紧握着蒋雪梅的手,两人像亲人般聊上几句。

  陈侠芳的儿子胡开国不仅从小就失明,从15岁那年起,他的关节功能逐渐丧失,双腿不能蜷曲,基本丧失了生活能力,只能瘫卧在床上。30多年过去了,母亲一直是儿子的眼睛和拐杖,也是家里的唯一支柱。可是陈侠芳渐渐老去,她担忧自己要是不在了,儿子该咋办。

  得知陈侠芳一家的情况后,蒋雪梅心里很挂念,专门前去探望,不仅自掏腰包给她家购买了崭新的木床,还不定时送去生活费用,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。

  为了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,给这对母子提供帮助,她主动联系阜阳的几家爱心协会,不仅给这个贫苦的家庭送来了粮油米面,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。

  蒋雪梅还打算牵线搭桥,寻找爱心企业对陈侠芳一家进行结对帮扶,解决两人的后顾之忧。对于因残、因病贫困的人,蒋雪梅一直认真记录着,生怕因为自己疏忽,打破贫困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。

  在胡庙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中,因病因灾致贫的比较多。对于此类人员,一般为他们申请民政救助,特别是患大病的,除医疗报销外,民政部门还会有救助;对于因灾房屋倒塌的,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危旧房改造。

  “做好基层工作,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了。问题搞清楚了,才能把工作做到家、做到位。”蒋雪梅在扶贫日记中写道,致贫原因多种多样,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对其建档归类,因人而异进行帮扶。

  对症下药,扶贫更要扶志

  王店镇胡庙村西与东清河相接,北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。这个交通便利的村庄,居住着6000余人。村里有180余户因为各种原因,生活比较艰难,扶贫任务较重。

 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呢?蒋雪梅和村两委班子来回奔波,开展精准核贫工作。走访期间,村民孙某的家庭让蒋雪梅印象很深。孙某今年46岁,左腿患有残疾,和妻子离婚后,带着儿子独自生活。虽然一条腿行走不便,但不耽误干杂活,可他认为生活没有奔头,一直懒散度日。由于认为扶贫就是给钱,他一直希望申请列为扶贫对象,每个月有几百元的固定补贴,勉强生活足矣。

  和孙某一样,很多人简单地认为,扶贫就是给贫困户纳入低保或者五保,定期给予补助。但钱花光了,没有技能在身,未来依旧会返贫。类似这种家中有房、有田、有劳动力的人,却没有想过如何靠自己的能力脱离贫困,一直等待别人救助,让村干部有些心酸。

  简单给钱不能达到扶贫效果。为了改变孙某家的现状,蒋雪梅不时前去和他沟通,动员他参加技术培训。渐渐地,孙某改变了对扶贫的看法以及消极的生活态度。得知贫困户养殖有资金补贴,孙某有些心动,他从市场上购买了几十只土鸡,尝试走养殖致富路。

  “扶贫首先要扶志。”蒋雪梅认为,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,虽然缺钱,但他们更缺少的是致富的信心。

  因地制宜,寻找发展路子

 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根本办法。要想实现脱贫致富,除了结对帮扶外,还得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把种什么、养什么、从哪里增收想明白。

  胡庙村拥有土地5600亩,主要种植小麦、玉米,地势平坦,水资源丰富。村民如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,不仅可从承租人那里获得租金,而且还可以打工赚钱。相比较而言,是个见效较快的脱贫办法。2012年,村民刘罡和伙伴在当地流转近20亩土地发展养殖业,优先招用贫困村民做工,每年给他们带来数千元的收入。

  找到了脱贫致富路子,胡庙村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扶持,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村庄面貌,期待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或企业到村流转土地,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

  在农村,要通过“嘴上功夫”动员村民发展某一产业或项目,是很难让大家心动和行动的。只有干出了样子,村民才会信任,才会跟着干。日前,蒋雪梅发起成立了“阜阳众益爱心协会”,借助网络联系胡庙村在外务工的青年人,鼓励他们带头返乡创业,帮助村民脱贫。接下来,她还打算建立一个“淘宝村”,将村民们生产的农产品挂到网上销售,利用网络发展农业经济。

  “扶贫不是一蹴而就,没有什么捷径可走。”蒋雪梅说,作为胡庙村的一员,这里承载着自己的梦想,她期待和贫困户一起,实现脱贫致富。

栏目推荐
最新推荐
热门推荐